第28节(2 / 2)

家里人反而庆幸他走得早,说他们这一批分的地方都还不错,起码都是吃饱饭的地儿。越到后面就越要看运气,有些人直接被分到了最南面,还有人去了西边高原上,跟家里相距万里之遥,别说见面了,连寄信都难,至于回城,做梦吧!

看着赵建设期待的目光,曾庆华把到了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只重重的点头:“好的,我回去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一定完成大队长给予的任务!”

“好,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要是需要队上配合,尽管开口!”赵建设就觉得城里人可能都这样,看着第一批知青改好了,他对后来这些也抱有极大的希望。慢慢学,慢慢练,总能把农活干好的。

曾庆华带着任务回去了,一回到知青点,先把最早的九个人叫到一边开了个小会,把赵建设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才说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你们都在看新来的那些人笑话,毕竟咱们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天天叫苦,那不还一样得干活吗?现在,咱们熬出来了,该轮到他们了。可现在的政策跟当时不一样了,作为老知青,咱们真得带带他们。”

曾经最娇气的女知青举手问:“曾大哥,你说咱们还能回城吗?”

“回城?”曾庆华还没开口,另一个知青就笑了声,“你自个儿想想,城里一批批的往外送人,咱们还能回去吗?”

女知青不说话了,低着头揉了揉眼睛。

曾庆华也说:“我听说,今年光是红旗公社就收了一百号人。至于以后的事儿,谁说得准呢?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最坏的打算,就是一辈子留在这里。

如果真是那样,还真得好好考虑一下了,他们不该在从知青的角度看戏,而应该想想,咋样才能叫那些新来的赶紧安分下来,努力上工赚工分,数着日子盼秋收、盼分肉,尽快把城里的生活彻底抛到脑后。

……

外头一直在变,老宋家倒是优哉游哉的过着小日子,他们家往上数十八辈儿都是贫农,也就是建国以后才过上了吃饱饭的好日子,这几年年景好,攒了些粮食下来,预备着万一闹饥荒了,好当救命粮。

就在又一批知青被送来后,喜宝端着个搪瓷缸子,坐在院门口,眼巴巴的望着村道尽头。

知青太多了,原本的知青点早就不够用了,所以赵建设又安排人造起了土坯房。可没想到的是,刚接收了一批又来一批,只能再度扩建,亏得现在是农闲,全体社员都动员起来,每个屋子都做成大通铺,争取好多住些人。

又因为好多知青连煤饼炉都不会烧,更别提乡下土灶了,赵建设考虑到之前发的粮食消耗特别快,干脆又弄了个大锅饭,只管知青,不管社员,还开了后门叫赵红英去帮着做饭,记整工分。

今天是第一天,赵红英想着到时候肯定忙乱,就没带上喜宝,给她蒸了一碗蚕豆,叫她乖乖待在家里。

喜宝把搪瓷缸子放在膝盖上,里头还有一小半香喷喷的蚕豆,时不时的抓起一个往嘴里塞,然后再继续望眼欲穿的看向村道尽头。

终于,赵红英回来了。

“奶!”喜宝高兴的跳了起来,扑到了赵红英怀里,“奶,我今天乖乖的,你下午带我去上工好不好?我保证不吵。”

赵红英一把将喜宝抱起来,亲香了一口:“喜宝真乖,奶奶给你煮蛋蛋去,你先玩着。”

生火做饭,顺便在上头搁了两个白煮蛋,赵红英是干惯了活儿的,赶在家里人回来之前就把饭菜做好了,又把白煮蛋放到凉水里搁了会儿,摸着不烫了这才捞出来塞到喜宝肚子上的小兜兜里。

喜宝拍了拍鼓鼓的小兜兜,笑出了两个小梨涡。

这时,外头有了动静,喜宝跑出去一看,顿时更高兴了,边跑边叫:“妈,奶给了我两个蛋蛋,我分你一个!”

说着,从兜里掏出了个白煮蛋,硬是塞到了张秀禾的手里。

第030章

家里的孩子们渐渐都大了, 对于大人们来说,减轻的负担还真不是一星半点儿。这不, 现在家里需要照看的孩子就只剩下了仨, 毛头喜宝和臭蛋。

毛头是个爱闹腾的,一刻都坐不住, 想当初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 就能在院子里摸爬滚打。等能走稳当后,更是彻底撒欢了, 全大队再也找不出比他还能耐的孩子,上树下水无所不能, 比他亲哥强子还能耐。

相对来说, 喜宝和臭蛋就乖多了。

这俩都是安静乖巧的孩子, 喜宝亲近张秀禾和赵红英,不过因为工种的缘故,她多半时候还是跟在比较空闲的赵红英身边。基本上都是奶奶去哪儿, 她就跟到哪儿,除非奶奶不让她出门, 那她就乖乖的端着搪瓷缸子坐在院子门口,盼着奶奶回家。

臭蛋比喜宝还乖,他只粘袁弟来一个人。兴许是当年的那场高烧太吓人, 哪怕已经过了两年之久,袁弟来还经常半夜里突然被吓醒,非得搂着臭蛋才能睡着。也因此,袁弟来从不放心他一人留在家里, 无论去哪儿都抱着、背着,这对母子俩才是真正的形影不离。

也正因为在孩子们身上花费的精力少了,大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上工,去赚工分,日子自然也就越过越好了。

早在今年开春,赵红英就一直惦记着她那几分自留地。因为政策的缘故,每家每户分到的自留地都少得可怜,就算宋家人口多,那分到的地也不算多,而且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个路边墙脚。因为家里的粮食够吃了,她就盘算着种点啥新鲜玩意儿,好给喜宝添些零嘴。

国家倒是不禁止农民在自留地里种点啥,不过这年头种子难买,弄来弄去就这么零星的几样,不是白菜萝卜就是土豆红薯,再不济就是玉米丝瓜之类的。赵红英特地托了人,才弄到了一些蚕豆、花生种子。

这两样可比先前老宋家种的土豆红薯难伺候多了,也亏得现在家里多半孩子都去上学了,留下的这仨,都不难带,哪怕是小时候最折腾人的毛头,最多也就是见天的撒欢,不到饭点见不着人,倒是不用大人操心了。

说起来,赵红英最感谢的就是公社小学了,只要花一点钱,就能叫老师帮着带孩子,还能教孩子认字写字,太划算了。如果可以的话,她真希望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念到初中毕业,省心省力,孩子将来也能过得好一些。可惜,她这个梦想注定只能是梦想,谁叫家里傻子多呢?

这天,忙完知青点的活儿,赵红英带着喜宝往自留地那头去。蚕豆已经收获了大半,算算日子,花生也快好了。

赵红英走在前头,手里拿了个大竹篮子,她打算再去摘一些蚕豆,晚上给喜宝加个菜,蚕豆炒鸡蛋。

到了地头,赵红英先回头瞧了瞧,喜宝落后了她两三步,捧了个搪瓷缸子,正迈着小胖腿吭哧吭哧的跑了过来,找到了老早以前就放在地头边上的大石头,坐定,掀开盖子,开吃。

白白胖胖的喜宝头上戴着个小草帽,草帽底下还有个白色的棉带子,正好绕过她的圆下巴,她身上穿着浅绿的短衫半截裤,露出了莲藕般的小胖胳膊,这会儿正捧着搪瓷缸子吃得欢快呢。就连白嫩的小腿也晃啊晃的,看得出来,吃得确实很高兴。

这幕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赵红英原本想着,天气越来越热了,想叫喜宝乖乖待在家里,别出门了,就算不用下地,地头这边也没个遮挡啥的,既晒又热。可喜宝不干呢,偶尔留她在家还好,次数一多,她就睁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委屈巴巴的看着赵红英:“奶,我也去,带我。”

赵红英能咋办?带呗!

好在喜宝确实很乖,只要奶奶不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她就能一直乖乖的坐在指定的位置上,偶尔吃一口搪瓷缸子里的好吃的,抬头看一眼奶奶,嚼巴嚼巴小嘴,吃完后继续再抓……

搪瓷缸子是赵红英前两年打野猪得来的奖励,上头印着“妇女能顶半边天”,她觉得这缸子跟喜宝衬极了,索性就给了喜宝。正好,搪瓷缸子轻,又耐摔,最适合孩子不过了。当然,喜宝用了有两年了,也没见她摔过一回,每回都是捧得稳稳当当的,只有等坐下来时,她才会掀开盖子,慢悠悠的吃着里头的小零嘴儿。

今天的小零嘴儿是五香蚕豆,喜宝吃得喷喷香,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在地里干活的奶奶,笑得眉眼弯弯。

赵红英没耽搁太久,今天的日头有点儿大,生怕晒坏了喜宝,她只匆匆摘了一篮子蚕豆,就招呼喜宝可以走了。回头路过自家那一片花生地时,又下去瞧了瞧。

蚕豆种子不多,自然种的也就不多了。不过她运气好,弄了不少花生来,家里最大的那块自留地里,全种上了花生。对了,就是曾经出过大个头红薯的那块地。赵红英开春那会儿,播种浇水时,每次都不忘捎带上喜宝,想着这回种出来的花生铁定又大又好。而且花生有个好处,跟红薯一样,没收获前都埋在地里,外人不知道地底下是个啥情况。至于收获以后……

虽然家里傻子多,可在经历了宋卫国那事儿后,全家上下都老实了很多。想来,这回没人敢再出去瞎叨逼吹牛了。

去了菜地,又回了趟家把蚕豆放好,赵红英瞅着时间也不算早了,该去知青点做晚饭了。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