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星系头条,救生漂流(2 / 2)

再说小伙伴们几个,终于坐上了救生艇,摆脱了和留守在战舰上,最终和黑洞弹一起湮灭,甚至连灵魂都一并被强制抹消的危机,可是他们的危机并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登陆救生艇的时候时间仓促状况混乱,所以没什么时间将一切检查清楚,但是等救生艇顺利抵达其他战舰,救生艇上的人排队下舰接受安置的时候,就不可能继续蒙混过关了。

所以,小伙伴们这艘救生艇根本就没能按照预定线路抵达它们的目的地。船到半截就已经在小伙伴们控制之下了。

由于状况紧急,公交车一样的救生艇一船近百人,全都是非战斗职业,维修的,统计的,甚至是文员宣传以及医护等等,甚至还有紧急安置的帝**的俘虏,主要是受伤的。

前面说过,补给舰补给的可不单单是武力装备,同时还负责治疗伤员,算是一种流动型的医院了。

大家也都知道,当时驱逐舰上正办晚宴,这些补给舰上的非战斗人员都被招呼过去了,混乱发生以后跟着大队一起撤离,才造成了救生艇数目严重不够,人数统计混乱等等状况,也令得救生艇超载严重,而拥有武装防御能力的屈指可数。

小伙伴们八人混在人堆中间,就仿佛是电车上的色狼团伙一样,一圈围住一个家伙,一拥而上放倒卸了装备,摆在位子上做成睡觉的样子,然后是下一个,下下一个……没有一会儿就放倒了大片,最重要的是,手中攒起了足够的武器装备,小范围近战用的攻防设备。

然后,就在黑洞弹爆发,两艘战舰被吞噬,整个宇宙星空为之黯淡的时候,他们八人趁机爆发,制服了逃生艇上的所有人,然后控制了整个逃生艇,修改了救生艇的航向。

这种应急用的救生艇在敌人的大本营中穿梭肯定是极受怀疑,不过……因为爆发了人工智能病毒又被迫发射了黑洞弹吗!

一艘拉匹特斯级战舰容纳人数上限在七万人以上,哈雷级补给舰也能容纳将近两万人。被人工智能病毒干掉践踏的估计超过六成,这包括了最后留在战舰上和人工智能病毒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那些勇士们,即便除去了这些,最后要紧急撤离的人数也超过了三万人。

想当年泰坦尼克号需要撤离近三千人,最后因为救生措施不到位,只有不到一千人获救;这里要撤离的人数是那时候的三倍,哪怕管理到位应变迅速,也可以想见当时的混乱!

毕竟,虽然科技相隔了几千年,到了那生死关头,人类还是只有凭借一副血肉之躯在奔走跳跃。

几千年,对于科技来说意味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对于人类进化史来说,短暂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足足有超过千艘的救生艇,就仿佛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一样,即便这样数量也完全不够,因为很多都是临时赶工的,甚至是由机甲临时或者是货船救生船维修船等等坐具临时改造的……少的只能管几个人,多的才是小伙伴们乘坐的公交大客车的规格。

他们胜在跑的快动身时间早,要是再晚一些,未必能赶上班车,只能坐那些临时改造的船,然后被巨大章鱼释放的机甲在太空中追杀,艰难险阻,九死一生了。

总之,他们幸运的避过了这些灾难,当持续了足足几个小时的紧急救援终于结束,肖凌和小伙伴们也成功离开了敌人密集分布的区域,而且是从敌人分布的最密集的区域。

也只能从这个方向,因为救生艇的航程是有限的。倒不是引擎能量的问题,救生艇大多具备和机甲类似的能量核心,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救生艇配备的氧气水食物以及其他一些补给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过百人登船超过了承受极限的时候。

所以……当小伙伴们控制了全艇,其他那些人也就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的被干掉,成为太空垃圾,以减少各种物资的消耗了。

但即便是这样……

“根据现在物资消耗的速度,够用吗?”通过救生艇的控制台,小伙伴们屏蔽了一切信号以及一切外部特征,就仿佛一颗陨石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奏漂浮在虚空里。划好的航线图,一帮人皱眉。

“假如只有八个人的话,足够坚持五天的,可以航行百万公里以上了,应该是够用了,可现在我们有十八个人,两天多久得耗尽给养……”

为什么是十八个人了?因为这艘救生艇上有十个远征军的受伤俘虏。

不要觉得敌人有多么人道,把人捉住以后还要送医急救,挽救他们的性命。其实这是一种战术,因为……这个世界是可以复活的,**可以克隆,记忆可以数据化复制,而灵魂,可以通过一种量子穿隧效应召回……所以,假如捕捉到地方的王牌驾驶员,一些实力高超的机甲技师,或者是,活捉了军衔比较高的指挥者,通常都是让他们活着,而且是置于无法自杀的状态,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重生了,再也没办法成为一种战力。

甚至相对于杀死来说,活捉这样的存在功勋还要更高;

当然了,也有直接湮灭灵魂让某些人永远无法复活的法子,不过那是******共约的,黑洞弹之所以是禁忌武器也主要是因为这个。

小伙伴们八个,干掉了其他所有人,留下十个俘虏,就变十八人了。

十八人救生艇的给养就只够两天多的,两天多跑不到五十万公里,假如主力舰队的位置稍微变多一些,偏离了现在的区域,就要超出救生艇的航程,就算到了目的地,也只剩一船死尸了。

“除非……我们将目的地设在比较确定的位置,而不是虚空的舰队上。”

本书来自/book/html/17/17615/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