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二十四桥(1 / 2)

执宰大宋 渭水之滨 1828 字 12小时前

却说朱勔得到七彩神石,急令军士运至山下,随后派哨马打探平江那边征集花石纲的情况。哨马传来消息,说平江府行动迟缓,至今不见一车花石运到港口。

朱勔大怒:“定是吴奕从中作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李统军,速带两万人马赶往平江擒拿吴奕……”

李纨赖率领两万人马去了,朱勔自带军士将七彩神石装上大船向太湖驶去。一日行至阳羡湖,但见河溪相连,桥梁纵横,纲船被白石桥挡住去路不能行进。朱勔当即颁下钧旨:沿途阻碍纲船行进的桥梁涵洞一律拆除。消息传出,江南哗然。

却说太湖一周际有二十四座桥梁,白石桥是二十四桥的重要门户。民间早有传说:二十四桥修建时遭遇千年不遇洪水,瑶池王母命二十四个仙女吹箫退水,才保桥梁安然无损。唐朝诗人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篇,更给二十四桥凭添了亮色。

二十四桥中数“白石桥”最为壮观,为唐朝罢相张九龄所筑。张九龄遭奸臣李林甫诬陷罢去宰相贬谪江南,见此地交通不便,即组织百姓修建了白石桥。白石桥全用白色石片垒砌,有七十二个拱券形桥孔,三起三伏,蜿蜒如龙,既是交通要冲,又是江南一景。张九龄下世前吩咐后代:就在白石桥边辟地而居护桥为生。自唐以来,白石桥作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如今的守桥小吏姓张名同,是张九龄的二十二代嫡系孙,张同五十上下年纪,居住白石桥东头的张家庄,人称张太公。

这一日,张太公正在桥上巡查,忽见一队官兵急急而来。太公不知何事,前哨官兵却已呼喊起来:“钦差大人驾到!”

张太公一听钦差驾到,慌忙跪倒在地。朱勔走上前来问道:“你是守桥小吏?”

太公道:“小人正是!”

朱勔道:“本钦差奉旨运送花石纲,你这石桥挡了去路,立即拆毁!”

张太公一听大惊:“不能呀大人,白石桥为先祖所建,已有几百年历史,两岸百姓来来往往全靠石桥通行,平江府的钱粮、丝绸陆运京城,也靠这座桥啊!”

朱勔大怒:“一个守桥小吏,难道要抗旨不成?”

张太公道:“小人不敢!”

朱勔道:“那就召唤乡民,快来拆桥!”

张同道:“小人岂能辱没祖宗?这座桥是万万不能拆的!”张太公说着,往桥上一躺:“大人执意要拆,就从小人身上踩过!”

朱勔见张同横身护桥,勃然大怒,喝令兵士将他拖走。

兵士上前欲扯张同,张同霍地跃起,掏出一封铁牌,却是“丹书铁券”。张同将丹书铁券捧在手中道:“丹书铁券在此,哪个敢动!”

原来,白石桥建成后,大唐皇帝赐予张家丹书铁券一封,到太祖皇帝建立宋朝,见张家护桥有功,重赐“铁券”一封,有了太祖赐予的丹书铁券,即便皇上亲临,也得礼让三分。

朱勔见张同持有丹书铁券,一时犯了嘀咕,可一想自己持有尚方宝剑,怕的什么,便将丹书铁券打落在地,大声喝道:“大胆张同,敢用丹书铁券搪塞?本钦差奉圣旨将七彩神石运往汴梁,你这石桥挡了去路,哪有不拆之理?拆,马上给我拆桥!”

官兵得到朱勔命令,便要拆桥。张同放声大哭:“列祖列宗在上,张同愧对你们了,手持丹书铁券也难保桥……”

哭声未了,却听四面喊声陡起,无数乡勇持枪执棒抢上桥来大呼大嚷:“哪个敢来拆桥,打他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朱勔怒眼圆睁:“刁民反了不成?”说着,拔出尚方宝剑道:“今为圣上解运花石纲,拆此小桥有何不可……”

乡勇们乱吵乱嚷:“敢动桥上一砖一石,拧下汝的鸟头!”

众兵士见乡民势大,不敢向前。朱勔大怒,挥剑砍翻两个兵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畏缩不前者,如同尔等!”

乡勇见朱勔刀劈兵士,喊不绝口:“狗官草菅人命,将他扔进河里喂王八!”

朱勔见乡民反了,大喊一声:“众兵士,还不将刁民拿下……”

兵士与乡勇“乒乒乓乓”打将起来,斜刺里跳出黑头豹郑达。郑达追着官兵一路赶来,到了阳羡湖不见船只,询问渔夫,方知官船装上七彩神石向白石桥驶去。郑达赶到白石桥,见官兵正和乡勇打杀,怒吼一声冲上前来,一棍打落朱勔手中的尚方宝剑,飞起一脚将其踢进水中。

朱勔在手中呼喊挣扎。郑达乐得哈哈大笑,将混铁棍一指道:“兀那狗官听着,还不丢下七彩神石滚回汴梁,再征什么花石纲,爷爷打你个眼睛淌血屁股流脓……”

军士早在天目山就领教过郑达的混铁棍,哪个还敢叨饶,急忙救起朱勔,惶惶如丧家之犬逃之夭夭……

张太公见郑达震退官兵保了石桥,纳头便拜:“义士神勇,请到敝庄吃上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