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1 / 2)

光阴童话 艾小图 2237 字 25天前

和齐莎、池怀音不同,季时禹是第一次出国。

事实上,细数一下季时禹的人生经历,可以用一个“土”字来形容。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季时禹从来不逃避自己的“土”,甚至还经常自我调侃,说他是泥腿子傍上了大小姐,不知道多少人羡慕。

日本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是季时禹看书看报了解之后,仍然想象不到的程度。

当飞机降落在日本陆地的时候,他就开始观察着这个国度。

随处可见现代化的设备,汽车的普及程度让季时禹瞠目结舌,最有趣的,是日本的垃圾桶都是多个颜色,用不同的字样标注着分类的,尤其电池,还有专门的回收小格子。

季时禹问池怀音:“你来读书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一边生产,一边回收吗?这样成本不会很高吗?”

池怀音笑:“对啊。93年开始,日本就开始回收废电池了,镍镉电池之类的二次电池,回收率已经很高了。废弃的二次电池解剖焙烧之后,再进行分离方法回收有用的金属和化合物。这种方式其实很值得借鉴。”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齐莎也插了一句嘴:“这也是我希望和你们合作锂电池研发的原因之一,日本关闭了镍镉电池生产线,却允许锂电池生产,就是因为锂电池更加友好环境。”

安顿好一切以后,三人一起到达了索西总部。

日本的索西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提交了锂电池的专利,并且进行了投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供货商。他们同时还生产设备,对于想要研发锂电池生产的公司,也都大大方方地提供设备。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于自己技术的自信。

齐莎希望先去参观锂电池的生产线,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设备车间下午就会关闭,所以三人分开走了。

齐莎和季时禹带了一个翻译,先去了锂电池生产线,池怀音对设备更专业,去车间看设备。

季时禹和池怀音的那种默契,让齐莎有一瞬间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但她也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性格,很快就从方才的恍惚中抽离。

季时禹一句日语都听不懂,全靠翻译在其中转达,这翻译是大新日本分部派来的,平时主要是谈生意合作,季时禹说起一些专业词汇,翻译眉心都皱得紧紧的,看那样子,也知道会翻译出一些理解上的差异。

季时禹在生产线大概转了一圈,便对齐莎说:“就到这里吧,趁车间没关闭,去看看设备吧。”

……

坐着索西厂区内部的员工车,他们被送到陈列设备的车间。

季时禹对于这种时速很慢,四周开放的车感到很疑惑:“这车,是什么动力?”

齐莎笑了笑,回答:“电动力,一般都是在高尔夫球场用的车。”

高尔夫是高端运动,季时禹也不懂,他四处看了看,点了点头:“倒是有趣。”

他们到达的时候,季时禹发现设备厂区办公室的楼下,有一家小杂货铺,这家店招牌上写着7-eleven。齐莎介绍,这是便利店,和国内那些叫着便利店的普通商店不同,这样的店在国外很多都是24小时营业的。

齐莎见季时禹要进去,有些诧异地问了一句:“你去干吗?”

季时禹笑:“进商店里,当然是买东西。”

便利店不大,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整体装修风格非常明亮,让人进去以后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店里卖的产品很齐全,什么品类都有,确实很便利。季时禹围着货架转了一圈,认真地从货架上挑选了三种巧克力。

季时禹一句日文都不会,和店员靠笔划和写数字完成了买卖。

感谢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让“世界贸易”变得容易。

从便利店出来,季时禹将那三块巧克力揣进了裤兜。

齐莎看到这一幕,觉得有些好笑。

“你喜欢吃这个?”

“我女朋友喜欢。”

季时禹坦然笑着,表情温和。

齐莎心里有一瞬间,感到几分酸涩。

*******

池怀音怀里揣着长河电池的简单介绍,三四张纸,她自己亲自写的日文介绍,搭配了一些长河的产品图片。她讲着一口流利的日语,与生产设备的负责人聊得很投契,那人笑意温和地带她去设备陈列的车间参观。

池怀音看着那些器械,心底也有几分激动。

她笑着用日文说道:“要购置一条生产线的话,这些大家伙运回中国,只能走海运了,要等很久吧?”

一直和池怀音说话的负责人听到这里,才意识到池怀音是中国人,笑笑说:“原来你是中国人,日语说得真好。”

“我在日本工作过两年。”

“厉害。”

带领池怀音参观的负责人,在得知池怀音是中国人之后,虽然语气还是很恭敬,但是态度上的傲慢,还是能通过微妙的表情能看得出来。

池怀音对这个负责人突然的态度转变,虽然有些不悦,但是生意是生意,她还是很恭敬地开始询问着。

“锂电池生产线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呢?”

长河是肯定买不起生产线的,池怀音问问,不过是探探底,摸清楚日企锂电池的开发成本。

那个负责人对池怀音微微一笑,伸出一根手指。

“一千万美金?”

那人听池怀音这么说,眼底流露出一丝轻蔑,又将那根伸出的手指摇了摇,“不,是一亿美金。”

当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一比八点几,所以一亿美金的意思是什么呢?是长河电池的经济实力,不够从日企生产线买回一颗螺丝。

池怀音在日本工作过,又有跟着创立长河电池的经验,知道这个负责人根本是在漫天要价。一条生产线的价格,不可能到这个数。